守药学初心 攀科研高峰—— 张礼和院士与创新班学子畅谈创新与融合
2025年10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名师课堂在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201报告厅顺利举办。论坛特邀著名的化学生物学家、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先生以“守药学初心,攀科研高峰”为题展开讲座。药学院教学副院长黄卓教授主持论坛,2023级和2024级创新班全体学生及部分师生代表共同参与。

勤学而善思求知而好问
“本科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张礼和院士结合核酸领域科学家的经典案例,向同学们阐释了创新思维的形成路径。他指出,“创新是一个过程,一种积累”。张院士鼓励同学们从本科阶段开始,呵护“创新的萌芽”——好奇心,并着力锤炼批判性思维与坚韧不拔、不畏失败的科学精神。

张先生还引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经典论述,强调提问能力体现了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思考深度。他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勤于反思、勇于质疑,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寻找矛盾、预见未来。
“真正的创新,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中洞察问题、提出新思路,进而创造新知识。”张院士也对本科生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现在的学习不能再局限于已有知识,而应将其作为基石,去探索未知、补充旧识。”

好奇为楫探未知 需求作帆济现实
在谈到科研动机时,张礼和先生表示,在过去,科研往往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而在当下,科研往往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但二者并不矛盾。“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往往最终会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他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说明许多重大突破最初都源于科学家对现象的好奇,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展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张先生提醒同学们,从“概念到药、从好奇心到商品”,中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用的东西,出发点往往是好奇;而好奇心的成熟,才是药物研发的起点。”

学科交叉促融合科研创新辟新天
作为中国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先行者,张礼和先生结合自身在学科交叉道路上前行的经历,阐述了交叉学科在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也为同学们摸索学科交叉的新范式提供了指引。
他回顾了自己在国内的启蒙研究、在美国的留学见闻以及在北大与不同学科教授的合作经历,指出交叉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他强调,交叉学科不应是流于形式的“为结合而结合”,而应紧紧围绕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展开,主动冲脱束缚,学习和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
在生命科学已迈向新高度的今天,张院士特别指出,药学人才不应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而应建立对人体系统的整体认知,充分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信息科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深远影响。每一门学科的进步,都将为药学发展注入新动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生物科技为新药研发带来的历史机遇。
“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就是创造新的知识,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挑战权威,开辟新的领域”,张院士总结道。

AI赋能提效率 问题导向守初心
在提问交流环节,有同学问及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海量信息中保持独立思考。对此,张先生回答道:“资料是为问题服务的。没有科学问题,资料也就没有意义。”他鼓励同学们首先要明确研究方向,围绕问题去筛选、分析、批判现有资料,从中发现缺陷、寻找突破口。“AI可以省略很多工作,但不能代替人的思考。在实践中总结问题、发现问题,才是科研的根本。”

整场座谈中,张礼和院士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丰富的科研经历和亲切的交流风格,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思想盛宴,在每位学子的心中种下一颗名为“创新”的种子。座谈会在热烈而充满敬意的掌声中圆满落幕,而一段关于探索与超越的新征程,正在年轻一代药学人心中悄然启航。
(北京大学药学院)
编辑: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