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信任的延续——北大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凯旋
2025年10月16日,北大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圆满完成援乌兹别克斯坦医疗任务凯旋。此次乌兹别克斯坦光明行,共完成318例手术,超额完成原定任务。

医院邓连府总会计师及眼科、党委院长办公室、医务处、护理部等相关部门人员前往机场迎接
北大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于国庆节假期间分两批出发,远赴中亚,第4次医疗援助乌兹别克斯坦,在中乌友谊的沃土上,再一次点亮希望、播撒温暖。
10月7日上午,花剌子模州乌尔根奇眼科医院彩旗飘扬,迎来了北大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鲍永珍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回顾:“6年携手,中乌医疗合作不仅托举了当地眼科技术的提升,更在丝绸之路上播下了历久弥新的友谊种子。”

北大人民医院医疗队与当地医务人员合影
从10月7日开始,紧张忙碌的手术便紧锣密鼓地进行。每天,医疗队先分两组高效行动:一组由梁之桥医生带队查房。提前一天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术前准备,同时复查前一天的术后病人;另一组由鲍永珍、元力、侯宪如3位专家带领,与梁媛媛、钱静、曹婷护士进入手术室率先开始一天的手术。查房结束后,梁之桥再进入手术室加入手术队伍。工程师张健全天候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当地前来诊治的患者病情大都较为严重,手术难度非常大。然而团队一丝不苟,术中、术后高效衔接,精准的操作与默契的配合让每一天都节奏紧凑却秩序井然。

医疗队员们在工作中
手术灯下的严谨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每一次复明都是友谊的延伸,每一次握手和拥抱都是友谊的见证。手术室里,每天都在上演感人的场景。
“谢谢你们,6年前治好了我一只眼睛,至今都视力非常好,现在又给了我更多光明!”一位阿姨2019年在撒马尔罕由医疗队完成左眼白内障手术,此次听说医疗队又来了乌尔根奇,便立刻报名,接受右眼手术。揭开眼贴的瞬间,她认出了6年前为她做手术的“亲人”,喜极而泣,给了大家满怀感激的拥抱。这是信任的延续和深化,更是中乌友谊的生动写照。
一位真性小眼球患者合并继发青光眼、白内障,眼轴仅16毫米。因为眼压高,孩子每天都在疼痛中煎熬。医疗团队经过讨论,为孩子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植入人工晶体,同步控制眼压。术后,孩子的眼压恢复正常,视力也得到了提升。“谢谢你们,你们是我们家的恩人。”孩子母亲哽咽着连声道谢。“我的眼睛不疼了,现在终于能睡着觉了。”看着孩子脸上绽开的笑容,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医疗队员们心中充满了欣慰。
10月12日,医疗队迎来了一批特别的患者,这20余名患者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当得知中国医生到来的消息,这些患者便跨越近千里赶来。“我们早就听说中国专家治眼睛水平非常高,把眼睛交给中国专家,我们很放心。”

患者对医疗队队员表示感谢
10月3日—4日,鲍永珍、侯宪如作为中国学者代表参加乌兹别克斯坦国际眼科大会。鲍永珍作题为“儿童患者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探讨”(The issue of multi focal IOL implantation in children)的发言。侯宪如作题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后续处理”(Management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during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的发言。

左三为鲍永珍、右一为侯宪如
除了医疗任务和学术交流,每次的“光明行”就像一根友谊的纽带,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温暖的记忆。
医疗队抵达乌兹别克斯坦是10月6日,恰逢中国的中秋节,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医疗队却一直在为第二天即将开展的工作忙碌。在得知这个节日的特殊意义后,乌尔根奇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召集医务人员,与中国专家们一起庆贺中秋节。


医疗队特意给乌尔根奇眼科医院的医务人员带来了清真月饼,中乌医务人员共度一个特殊的“团圆”节
此次“国际光明行”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9月1日天津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会上中方承诺,未来5年中国将为上合组织国家实施5000例白内障手术,此次乌尔根奇“国际光明行”正是这一承诺的首次落地。中国医生以仁心仁术兑现诺言,以医者担当践行大国情怀。“健康丝绸之路”正在成为“一带一路”上最温柔的注脚。


医疗队队员合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 梁之桥)
编辑: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