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石河子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无私支援的结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以医疗惠民生、以健康促团结”的援疆路上更是数十载如一日长期坚守,将医疗援疆的大爱写在天山南北,以行动诠释“长期援助、持续共建、深度融合”的支援格局。

10月12日,在教育部高校援疆总体部署下,在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总体框架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石河子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石河子医学研究院”,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哈增友,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副书记、第八师师长,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市长葛志辉,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徐善东,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与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兆敏签署协议。双方将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高效、互惠共赢”的原则,大力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精准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的综合效益,为推动双方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def29a102f5149c0936ddc3710f01cbc.jpeg

看望援疆干部人才代表

随后,北京大学援疆干部人才座谈会举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副校长朴世龙,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徐善东,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党委副书记朱树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副院长赵翔宇一行慰问援疆干部和专家并深入交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急诊医学科副主任王武超,原重症科主任安友仲,医院第一批赴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基层锻炼医疗队成员李晓伟、胡利娟、高健、甘雨舟出席座谈会。“人民人”以医者之心、仁术之行,在天山脚下接力守护生命,以行动诠释“长期援助、持续共建、深度融合”的支援格局。


初心如磐:二十载接力守护边疆健康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诊疗室里,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生命救援正在展开。30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阿尔古丽(化名)因反复晕厥辗转求医,其复杂的病症如同迷宫般令人困惑——肝硬化、多腺体功能减退、颅咽管瘤术后遗症等十余种疾病交织,最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疆专家王武超的抽丝剥茧中,揭开了颅咽管瘤术后,生长激素-IGF-1轴紊乱导致肝肺综合征的真相。这次疑难病例的救治不是偶然,而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

从2005年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选派16名骨干专家奔赴新疆,覆盖血液科、妇产科、骨关节科、骨肿瘤科、普外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等10余个科室,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在学科建设领域,援疆专家们以“造血式”帮扶重塑医疗体系。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建立生殖医学中心,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开展腹腔镜、胸腔镜微创手术,骨与软组织肿瘤保肢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超声肠道功能评估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多项突破;包括组织学病理诊断和分子病理学诊断等辅助诊断技术,都有了极大提升。

他们规范诊疗流程、定期开展教学查房和业务学习,建立起系统化培养机制,培育出“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这种“技术输入-人才培育-管理升级”的三维帮扶模式,让受援医院综合实力跃升,让健康福祉更多惠及新疆各族儿女。真正实现“大病不出疆,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民生承诺。“援疆让我感受到作为医生的价值——救人是使命,通过援疆帮助这里提升医疗水平,能救治更多人,这是毕生自豪。”王武超医生表示。当医疗技术遇见家国情怀,便绽放出照亮边疆的生命之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用二十年光阴书写着新时代的“健康戍边”答卷。

精准赋能:学科共建注入援疆新动能

2025年2月24日,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移植仓门缓缓开启。45岁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盛女士走出无菌病房,与家人相拥而泣——这是兵团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出舱。这背后,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团队跨越三千公里的全程技术护航。从干细胞动员采集到并发症应急处置,专家团队通过多轮远程会诊反复推演移植流程,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方案,让患者重获新生。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医疗协作,不仅彰显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技术实力,更标志着石大一附院实现了高难度移植技术的从“无”到“有”的突破。

2024年8月《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口支援学科共建协议》正式签署,开创“需求导向-精准帮扶-系统重构”的援疆医疗新模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势学科与石大一附院胸外科、血液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妇产科6个学科开展学科共建。医院先后派出专家46人次,开展讲课、手术及科研合作,并通过线上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查房,以及文献学习。

兵团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兵团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安友仲、刘健等专家工作室建立……通过学科共建帮扶,极大提升了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学科生态的重构升级。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兵团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以点带面、以专促全,协同共建的学科图景正在徐徐铺展,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的学科共建模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疗援疆的深层内涵。

常态化帮扶:聚力同心共绘援疆新篇章

2025年7月,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六与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吴向未,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维山签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帮扶工作再升级,搭建常态化、长效化、立体化协作体系。

2025年10月,医院首批派驻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基层锻炼医疗队赴当地开展帮扶工作。“我们要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开展新技术,为当地培养骨干人才。”医疗队队长、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晓伟在谈到此行的目的时说道。这支由妇产科、胸外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学专家组成的团队,通过“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在各自专业领域推进规范化诊疗建设,切实将优质医疗资源与先进技术理念扎根边疆,助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此次帮扶不再停留在“支援”,而是着眼于“共建”。专家团队将立足患者需求,围绕临床诊疗、病例讨论、技术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将“技术输出”转化为“能力提升”。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指导课题申报、科研设计与病例分析,让更多本地医生逐步具备独立诊疗与教学科研能力。如今,在石河子及周边地区的病房、手术室和教学会议室里,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能够独立主持查房、完成手术,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首都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从签约到落实,从一纸协议到实地帮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以“技术输出 + 人才培育 + 科研赋能”的立体模式,推动边疆医疗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患者康复的笑颜,更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铁军”;他们播种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健康中国”的信念火种。在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人民人”书写着新时代最壮丽的医疗史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