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运营,强管理,以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北大医院召开2025年工作研讨暨干部培训会
大干快上争先锋,质量为先践使命
提质增效谋发展,凝心聚力开新局
2月14日-1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25年工作研讨暨干部培训会在石油科技交流中心召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应邀出席大会指导并做主旨报告,大会还特别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杨建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主任翟晓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李为民等领导和嘉宾做专题报告。北大医院党委书记姜辉、院长杨尹默等党政领导班子,中心院区各临床、医技科室正副主任、职能处室正副主任/处长、支部书记、科护士长、科长等干部及杰出人才代表,以及离退休专家代表鲍圣德,北大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太原医院、密云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合作共建医院的领导和数十位专家团队等共计400余人围坐一堂,以“抓运营,强管理,以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导向的现代化医院。
高位谋划 布局未来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乔杰院士
乔杰常务副校长作题为《教育科技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智慧医疗》的专题报告。乔校长指出,2024年是北大医院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医院在医疗增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在发展速度上实现了重大跨越,为北大医学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乔校长在此次报告中强调,北大医学要以国际顶尖一流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为目标,致力于构建高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她明确指出,科技创新不仅是医学发展的源动力,更是牵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步入2025年,北大医学将以“科技创新年”为战略引领,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突破能力,培育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乔校长希望北大医院能够紧密对接北大医学“科技创新年”的发展战略,以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视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竞争性科研项目获批、全球领军性人才引进、专职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牢牢把握三大关键抓手:一是聚焦战略需求,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北京研究中心的建设,强化重大基地平台落地;二是优化顶层布局,加强人工智能与医学科技的创新融合,打造活跃科技创新生态;三是夯实人才队伍,通过引进培养和体制改革,赋能科技创新原始动力。
乔校长对北大医院2025年的成绩寄予厚望,希望北大医院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本领、有担当的医学人才,搭建起强有力的科研平台,完善加速助力的科研体系,以前瞻性的布局、及时的提升和迅速的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突破,助力北大医学各学科国际引领力的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 杨建立
杨建立司长作题为《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报告,对医院的改革发展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和实践指导。杨司长谈到,从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再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改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医改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要坚持正确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在服务人民健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杨司长强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改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医责任,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公立医院内部治理与监督,发挥主力军作用;要通过改革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保护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降本增效的积极性,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做出贡献。杨司长对北大医院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北大医院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能够建设和发展成党和人民最满意的公立医院。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 王兴鹏
王兴鹏主任以《以临床能力提升为根本,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题作报告。王主任分享了上海市对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和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 增优势、补短板,加快推进学科均衡充分发展,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在临床服务能力、临床服务质量、临床创新研究三个维度取得全新突破的实践经验。
他提到,建议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应进一步创新临床专科体系, 优化重点专科建设布局,注重前沿技术引进与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将专科优势融入高品质医疗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专科联盟,完善临床专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技术,打造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临床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学科、专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擎驱动作用,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翟晓辉
翟晓辉主任作题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浅析》的报告。翟主任通过深度剖析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不同纬度的医疗数据,解读了目前公立医院服务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他强调,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精准识别问题,科学优化资源配置,以行之有效的结构调整策略,保障医疗服务的改进与提升。
翟主任指出,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北大医院既要立足国内,坚守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继续承担好医疗服务、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责任等基本职责;更要放眼国际,将建立国际一流学科、迈向国际一流医院作为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2025年,希望北大医院做好医疗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之间的紧密衔接和高度匹配,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李为民
李为民教授以《学科建设内涵与华西实践》为题作报告。他从华西医院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讲起,对照分析世界一流医院学科建设的共性,强调了学科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深入阐释了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并以肺癌亚专业为例,指明了通过优势亚专业打造,进而建设高峰学科的路径和方略。
他强调,医院的学科建设要围绕“方向、平台、团队、能力、成果、环境、人才”几项内容发力,打造基础-临床-转化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构建从基础到临床到转化的全创新链,构建优质临床与科研人才队伍,制定前瞻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全面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和实效,实现临床科研双驱动,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谋篇布局 提质增效
杨尹默院长以《稳增量 提质量 优结构 促发展》为题,对2025年医院总体工作作出部署。他指出,在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医院面临的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身在何处?虽然我们在2024年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与国家政策目标还有较远距离,与国际顶尖医院、国内标杆医院对比还有较大差距。北大医院虽是一流医院,但并非第一方阵,在综合实力、高峰学科、领军人才、科技成果、运营管理方面需要加快发展速度。
杨院长强调,医院发展需要明确——路在何方?
一是稳增量,继续保持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四级手术人次等医疗服务增量,增加服务供给,满足就医需求。
二是提质量,以临床路径为根本,应用大数据与Deepseek等大模型,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以国考指标为导向,优化包含医疗质量、岗位工作量、技术能力、费用控制、医德医风等指标在内的《科室医疗综合目标评估档案》,一科一策、分解目标,实现纵横向对比;以电子病历评级为抓手打通临床信息传递壁垒,以病案首页为关键提高数据质量,推进医院资源规划(HRP)和SPD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坚持节能减排,以“安全、服务、数智”为目标强化后勤管理。
三是优结构,空间结构上扩容扩能,加快一部、二部病房改造提升项目建设,研究租赁业务用房;绩效结构上优绩优酬,优化四级手术专项绩效、门诊绩效,探索主诊医师带组绩效,研究推进绩效分配由二级分配向一、二级分配统筹转变;病组结构上主动求变,综合CMI、DRG收益、学科发展等优化住院患者收治;手术和日间医疗结构上持续优化,加大四级手术政策倾斜力度,推进日间手术与门诊化疗。
四是促发展,以疾病诊疗为链条,构建“1+N”学科群,组建重大疾病诊疗领域优势专科;推进学科内涵式建设与外延式发展,平原学科建高地、高地学科筑高原、高原学科攀高峰,实现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他寄语学科带头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期待学科带头人以坚实的临床技能、敏锐的科研思维、宽广的理论知识带领团队取得突破。他同时对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科研体量质量建设、大兴院区同质化发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合作共建单位建设提出要求。
最后他讲到,路在脚下,学科是硬实力、人才是硬基础、管理是软实力,我们要紧抓大兴院区、周末医疗、日间医疗增长点,持续推进学科由临床型向研究型转变,摆脱经济医疗惯有思路,实现价值医疗远期目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院干部职工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为谱写北大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统筹规划 精准施策
医院各位分管院领导结合各自工作,针对医院在宣传、人力、纪检监察、医疗、教学、科研、运营、医保、财务、后勤、大兴院区、离退休、共青团、学生工作等多个方面总结复盘,系统谋划。各位领导指出,通过鼓舞激励、榜样事迹激发全院拼搏创新的斗志;通过控制成本、合理布局,优化人才队伍和挖掘人员潜力;以精准监督执纪为抓手,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纪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医疗工作始终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优化科主任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实现医疗体量进一步增长;在引育优质生源、推进数智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驱动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重大科技项目争取能力、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丰富标志性科技成果、促进创新研发,全面推进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坚持优劳优绩,兼顾公平原则,持续推动绩效考核政策走向精细化、信息化,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精细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医院发展提质增效;用质效双增、智慧安全的后勤保障,助推绿色医院、安全医院的建设;统筹双院区管理,优化就诊体系,打造智慧院区,为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大兴院区力量;坚持思想引领,用走心的举措和实干的精神,激活医教研管“一线”青年的心气与干劲。2025年医院将围绕“质量效益型医院建设年”的核心战略,强化目标导向,紧跟发展需求,以新提质,以变谋远,开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
会议邀请到北大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和北大医院宁夏妇儿医院执行院长侯新琳做工作汇报。两位院长分别汇报了两家区域医疗中心一年来的建设成果,并表示将在现有大好形势的基础上,在北大医院蓬勃向上发展势头的感召下,谋定目标、压实责任,聚力攻坚、实干笃行,开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局面。
干字当头 凝聚合力
在北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职能管理,都离不开各位“学科带头人”的勇往直前、开拓创新。他们是既是团队管理者,又是医院各项决策的执行者,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主任畅谈学科建设和团队管理。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张学智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和院内杰出中医人才,依托医院优势专科建立中西医协同新模式,圆满完成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任务;神经内科主任王朝霞指出,神经内外科通过多年的深度融合,已逐渐探索出内外科协作的创新之路,未来将继续通力合作,致力于共建更高水平的卒中中心,打造神经疾病诊疗新模式;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马靖表示,将传承与胸外科合作的优秀传统,以两个学科的核心技术为发展引擎,借助肺癌中心的平台构建1+N学科群协作模式,形成北大医院新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麻醉科主任王东信表示,针对2025年临床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麻醉科将紧密围绕医院发展目标,通过统筹学科布局、强化人才梯队等多方举措,积极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全力推动学科全面发展;骨科骨肿瘤亚专业主任燕太强回顾了作为引进人才到北大医院工作一年的感受和成绩,并表示2025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骨肿瘤科将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实力,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升学科知名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内镜中心主任戎龙结合内镜中心发展历程和学科特色分享了文化引领下的科室管理理念,通过多项举措培养积极向上向善的科室文化氛围,构建“有温度”的团队,从而实现诊疗量突破、满意度提升、科研工作进步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学科建设前景;面对近期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的“大震荡”,信息中心主任周国鹏分享了如何应用AI技术助力医院医疗、运行和管理的思路和抓手,让AI在智能决策、流程再造、风险管控等方面助力北大医院尽早占领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水平高点。
博采众议 协同共进
专题讨论热火朝天,分组讨论卓有成效。
大会设置了分会场,开展分组讨论及专题讨论。全体参会人员围绕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从医疗服务、科研、教学、创新、管理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问题、找差距,理思路、谋举措,为医院擘画的发展蓝图建言献策。
第一组;第二组
第三组;第四组
第五组;第六组
第七组;第八组
第九组;第十组
本次大会的分组讨论环节分为十个会场,各临床、医技、职能处室参会人聚焦业务提质新思路、管理增效新路径、科学运营新方法等内容,围绕大会主题展开充分讨论。院领导深入各组,认真听取发言和汇报,参与交流讨论,并对各项发言认真记录梳理,充分吸纳借鉴,把这些意见建议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具体举措,融入到医院决策部署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讨论后,各小组将组员们提出的问题以及意见建议做了认真的归纳和整理。泌尿外科主任李学松、神经内科主任王朝霞、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程渊、皮肤性病科副主任王晓雯、肾脏内科副主任陈旻、妇产生殖医学中心产一科主任魏玉梅、医学影像科主任邱建星、人力资源处处长、党院办副主任刘佳帅、护理部主任蒙景雯分别代表各组做了汇报。
专题一;专题二
专题三;专题四
专题五;专题六
专题七;专题八
在专题讨论环节,各相关临床、医技、智能处室参会人围绕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和成本-效益分析、如何实现专病学科集群高质高效协作诊疗、教师教学发展、科研考核、学科布局与科技创新、绩效一级分配体系优化、中心院区病房改造和功能调整专项研讨、学科双院区布局得与失?路在何方?等八个专题深入探讨,群策群力。各位参会人员聚焦医院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分析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强化内涵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强化科技赋能等新的着力点,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理清发展思路,持续提高北大医院高质量发展能力。
2月14日下午,召开了国内合作的专题会议。中心院区及太原医院、宁夏妇儿医院、密云医院、贵州茅台医院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共67人出席。会议由李建平副院长主持。杨尹默院长在讲话中肯定了过去一年各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单位在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北大医院作为“国家队”医院责任重大,希望继续与各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单位携手并肩,共谋新发展、共创新生态、共建新格局,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各参会领导就各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单位下一步发展规划进行热烈探讨。密云医院院长王广发、党委书记李爱阳,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宁夏妇儿医院党委书记王彦翠,贵州茅台医院副院长唐琦等分别聚焦学科建设、科研支持、人才培养、绩效改革、信息化提升等方面的合作帮扶,提出了需求与建议。大家都表示,未来将积极开展交流互动,探索同质化管理新途径,打造合作共建新样板,提升当地医院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姜辉书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2024年北大医院借助大兴院区开办提速发展,2025年将以“抓运营、强管理”为重点,以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姜书记也对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单位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中担当更多责任;二是各单位要增强主人翁意识;三是党政团结,全院齐心协力,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不知足”的路上,撸起袖子继续奋斗
旗帜高扬,大道向前;起而行之,干在当下。2月15日上午,姜辉书记代表医院党委以《立足新起点 展现新作为 全力冲刺高质量发展新高度》为题做了党委工作报告,向全院干部汇报了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2月16日上午,姜辉书记又以《抓运营,强管理,以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题对新一年的工作做了动员、部署和要求。姜辉书记引用“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的典故,为大家分享了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知”与“足”的理念。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回首过去两年的工作,我们集中力量转变工作作风、大刀阔斧推动改革创新、凝心聚力狠抓干部建设、实干担当谋划医院发展,成果成效是显著的、医院氛围是和谐的、员工满意度是提升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之所以有这两年的快速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秉持着“知不足”的心态为落下的内容“补课”,敢于向自身开刀、拿自身破局、跟自己斗争。
“百尺竿头需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我们不仅要有“知不足”的清醒,更要有“不知足”的劲头。身处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不我待,我们不能躺在成绩单上沾沾自喜,而是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姜书记要求大家要带着不知足、不止步、不停歇的思想指引和行动自觉,准确洞察和科学把握当前的时代背景、外部环境和发展愿景,锚定2025年的重点工作。
一是制定医院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未雨绸缪,精心谋划,面向未来。
二是聚焦学科分层定位,锚定目标不放松:要开展学科分层定标定位和学科动态综合评估。针对“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一般”学科,强什么、扬什么,少什么、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推动高峰学科跑几步、高原学科跨一步、一般学科迈出关键一步,擦亮北大医院名片,重塑北大医院辉煌。
三是开展针对性培训,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近两年,医院遴选了一大批年轻干部,要通过不断的“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具有指导性的培训,锻造年轻干部的“钢筋铁骨”,有效帮助干部们“在其位,谋其政”。
四是强化各类考核制度:包括教授考核、学科考核、干部考核,进一步推动干部担当有为,推动学科持续向好发展。
五是建设与规范科室/处室核心组:由纪委牵头出台相关规定,推动科室/处室核心组建设工作,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管理,实现优绩优酬优质高效。
六是继续实施管理改革举措:在人事管理层面,实现用人定岗定编优化、绩效分配科学合理化、医院运营管理现代化;在运营管理层面,强调考核化思维、运营化管理、成本化加持。同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抓住DeepSeek带来的机遇,多场景应用全面赋能医疗价值提升。
姜书记特别指出,现在的北大医院远没有到“知足”之时,希望每一位干部把小我融入医院发展大局,党建领航、找准路径、汇聚合力、示范带动,冲刺高质量发展新高度,共同擘画发展“一张图”!
2025年是北大医院建院110周年,本次会议为今年的工作做了精彩的开场。全院上下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将以“动起来、跑起来、飞起来”的精气神儿,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医疗运营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医院发展的新突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谱写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北大医院宣传中心、党院办)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