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为外籍患者取出消化道金属异物
2025年6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接诊了一个特殊的病例。一位50多岁的戏剧专业外籍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因客观原因不慎误吞一枚直径0.5厘米、带有尖锐端的金属异物,导致异物在消化道内滞留超过20天,引发持续性腹部不适。
危急诊断,精准评估
接诊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欧阳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准确评估了这位外籍患者消化道异物的危险程度。首先,经医院CT影像学检查发现,这枚形似螺丝钉的异物尖端已发生角度偏移,正抵住患者盲肠肠壁,存在随时穿孔的风险。其次,影像学检查显示,虽尚未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常规的清肠处理却可能因加剧肠道蠕动而导致异物刺穿肠壁。于是,欧阳皓当即建议患者立刻接受肠镜下异物取出术。但此时消化内科床位已满,救治刻不容缓,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医院消化内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向老年医学科发出会诊请求。
身兼该院老年医学科与全科医学科主任的范常锋立即响应,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她统筹两个科室资源,尽力为患者协调出一张病床,妥善安排其住院事宜。同时,考虑到这位外籍患者的语言沟通需求,范常锋特别指派老年医学科英语流利的住院医师陈乔凡全程负责医患沟通。
团队协作,高效救治
起初,外籍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陈乔凡运用专业的医疗英语向患者详细阐释了病情风险和处置方案。其后,经过医护团队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心理疏导,患者情绪逐渐平复,他亲切地称陈乔凡为“Lucky Angel(幸运天使)。”
后续治疗顺利开展,肠镜下异物取出术由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金晓维带领医疗团队实施。据了解,在肠镜操作过程中,医疗团队面临三大技术挑战:一是金属异物滞留时间长,二是异物位于盲肠、位置特殊,三是异物尖端角度刁钻,不易取出。凭借精湛的内镜操作技术,金晓维带领团队最终完整取出了这枚滞留在外籍患者体内二十余天的金属异物。
成功解救,医患同心
术后,外籍患者激动地手持取出的金属异物,与医院医护人员合影留念。他还特别感谢医疗团队的专业救治和人文关怀:“I truly feel lucky to have met all of you here,this is exceptional care!(非常幸运能在这里遇到你们,这是最出色的照护)”
此次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下的综合实力。从消化内科的精准诊断到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的协调响应,从专业的医疗技术到细致的医患沟通,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实现了对这例急危重症的成功处置。
优质的医疗服务,需要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整个救治过程,彰显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处理复杂病例的专业能力,展现了该院医疗团队服务外籍患者的国际化水平。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