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PekingHSC团队在第22届国际iGEM比赛中斩获金奖和四项最佳提名
第22届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于北京时间11月1日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由北京大学药学院本科生主导,联合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等多学院本科生组成的PekingHSC 2025团队,在竞争最为激烈的"治疗(Therapeutics)"赛道中表现卓越,不仅斩获金奖,更同时包揽"最佳治疗项目""最佳模型""最佳Wiki"和"最佳包容性项目"四项提名,创造PekingHSC队史最佳战绩。

2025 iGEM比赛获奖结果
以创新驱动科研育人:PekingHSC团队的成长之路
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赛事,iGEM自2003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以来,已成为全球高校展示创新能力的核心平台。作为顶级的跨学科大学生赛事,它融合了生命科学、药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吸引了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全球顶尖学府参与。其成果受到《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及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广泛关注,iGEM不仅强调科学创新,还注重项目的实际应用与社会责任,鼓励参赛者从多学科角度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

PekingHSC 2025赴法参赛成员及领队教师
北大医学PekingHSC团队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经是第三年参加该项赛事。本年度团队在药学院张力勤研究员的指导下,由药学院博士生刘西洋、袁涛担任助教,形成以药学院本科生为核心,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等多学院本科生协同参与的跨学科团队。团队由雷沐蓉、何佳芯、王怀志、章哲萍、杨航五位本科生担任队长,团队工作分为湿实验(高登荣、赵子娴、郭怡含、王致雅)、干实验(魏子恒、陈清扬、邹昊、胡景博、严天乐)、人类实践(丁盛文、王子航、贺紫辰、李可馨、孙涵棋、石雨桥)和美工(张君柔、代峻博)四个部分。

在2025 iGEM会场向裁判介绍团队项目
在为期一年的准备中,团队经历多轮的工程循环,包括设计、构建、测试和学习,同时在干实验中进行模拟,在人类实践环节中向社会征求反馈,以改进设计并寻求更好的社会效益。比赛内容涵盖了建模、多样性、安全性等多个维度,激发了团队从多角度挖掘项目潜力。最终,所有项目以网页形式提交,并在2025 iGEM 现场向其他队伍和裁判展示成果。团队成员通过定期会议和跨学科讨论,培养了高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不仅助力项目成功,还为同学们的未来职业生涯积累了宝贵经验。

ReguSAMe项目概览
PekingHSC 2025 团队在张力勤老师的指导下,开发了基于 mRNA 的 ReguSAMe 智能调控平台。团队将可感知 SAM 的适配体与自切核酶耦联为“适体酶(aptazyme)”,嵌入 MAT1A mRNA 的 3′UTR,构建出对胞内 SAM 浓度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在肝硬化细胞中,低 SAM 状态下 mRNA 稳定表达、促进 MAT I 合成以回补 SAM;在正常或偏高状态下,结合触发自切、加速 mRNA 降解以抑制过量,从而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脱靶与副作用。项目系统筛选并优化了适配体/核酶及 linker(优选 8 nt),在 eGFP 与 MAT1A 场景中验证响应性,并结合 ODE、分子动力学与深度学习模型加速序列筛选与药动学评估,搭建了“RNA-Factory”一体化设计平台;并探索 AAV/环状 RNA 等递送与延长体内半衰期策略,推进功能与安全验证。在全过程中,团队协同推进实验与社会调研,开展包容性科普与助残实践,推动设计走出实验室并评估转化与产业化前景,为肝硬化等 SAM 相关疾病提供工程化、可拓展的治疗新路径。

在2025 iGEM会场和其他团队交流
此次金奖不仅是对我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肯定,更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创新成果的体现。北大医学PekingHSC 2025团队通过跨学科协作,将药学、生命科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融合,为解决全球健康挑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将继续推进项目落地,并探索在更广泛疾病中的应用潜力。同时,这一成果有望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合成生物学研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北京大学药学院)
编辑: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