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耕梦,劳育未来——医学部学生“5·25”心理健康月劳育耕农活动举行
为积极推动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舒缓压力、淬炼心理韧性,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力与治愈力,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工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 4 月 16 日下午在北京市中国农机试验站圆满举办了 “医” 心耕梦,劳育未来——医学部学生“5・25 ”心理健康月劳育耕农活动。作为今年医学部“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的重要构成,此次活动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崭新模式。活动期间,同学们暂别书桌与实验室,全身心投入与土地、与自然的深度交流中,在泥土的芬芳里挥洒辛勤的汗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成长与治愈之旅。
奶牛互动:对话生命,治愈心灵
活动伊始,便是最令人期待的参观奶牛场环节。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序走进牛舍,近距离观察奶牛的生活环境。讲解员细致地介绍了奶牛从出生到繁育的科学管理全过程,以及如何实现自动化挤奶的先进技术。而牛粪变废为宝的奇妙过程,更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在循环经济体系里,它可用于有机种植,也可以用于沼气发电,由此同学们深入领略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感受到现代农业融合科技与生态的独特魅力。同学们拿起奶瓶给小牛喂水,感受小牛温顺的吮吸,或是将草料放入食槽,被奶牛温热的舌头轻轻舔舐手掌,简单又纯粹的互动,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悄然架起了温暖的桥梁。同学们在亲密的互动和生动的讲解中,了解了牛奶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与管理智慧,更亲身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豆趣工坊:传统技艺,手作疗愈
如果说参观奶牛场是知识的滋养,那么“豆趣工坊”的亲身实践则让同学们收获了沉浸式的身心体验。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同学们走进了石磨豆浆的奇妙世界。大家两人一组转动小磨,三四人合力推动大磨,随着吱呀声响,石磨随之缓缓转动起来,细腻洁白的豆浆从磨盘的缝隙间慢慢流出。有人加豆,有人添水,有人专注推磨,简单的重复劳动在此刻却能够帮助同学们瞬间忘却烦忧,全身心专注当下。有同学感慨:“磨豆浆时推着石磨转圈,一开始觉得累,但慢慢就沉浸其中了,烦恼也跟着转走了。” 这一方小小的石磨,不仅承载着对传统工艺的敬意,更见证了团队成员间默契配合、彼此信任的美好情谊,勾勒出劳动实践中最动人的协作图景。
田间劳作:躬耕实践,淬炼心性
磨好的豆浆被送去加工,同学们热情不减,即刻投入第三个环节——“一日农夫变形记”的田间实践。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玉米播种拉开帷幕。大家手持铁锹、犁耙,以组为单位开启传统农耕体验。团队成员间默契配合的场景尤为动人:有的负责掘铲松土、耙地整平;有的则按照行距、株距挖坑,播种、浇水。“之前都是在实验室培养细胞,现在亲手在土地里播种生命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让我对‘生命’和‘劳动’有了新的思考。”一位同学在劳作间隙感慨道。汗水滑过脸颊,脸上洋溢着的却是充实的笑容。当铁锹破开泥土,那份来自大地的质感与力量通过手掌直抵心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身心的体悟。
品味劳动果实:收获喜悦与成长
活动渐近尾声,收获与品尝的欢乐篇章徐徐展开。在厨师的讲解下,同学们看着亲手磨制的豆浆经过点卤、压制等工序,渐渐幻化成嫩滑可口的豆腐。在这生动的实践课堂中,豆腐制作的科学原理与传统技艺如画卷般缓缓铺陈。大家围在一起,品尝这份最新鲜、也最特别的成果。口中是豆子的清香,心中是满满的成就感——这是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团队默契合作的硕果,更是整个下午所有美好体验与真挚情感的凝练。欢声笑语中,大家既收获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乐趣,也获得了味蕾与心灵的双重滋养。
结语
此次劳育耕农活动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5・25”心理健康节的创新实践,通过“农耕+心理”的融合模式,让学生在躬耕劳作中立德铸魂、启智润心。同学们俯身触摸湿润泥土,于自然中躬身耕耘,不仅习得传统农耕技艺,更在团队协作的默契里锤炼心理韧性,从亲手孕育的劳动成果中,感悟生命破土生长的蓬勃力量,真正实现以劳动滋养心灵、以心灵驱动成长的良性循环。
医学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将继续围绕 “五育融合” 理念,开展更多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心理基石,让每一位北医学子都能在忙碌的学业生涯中找到心灵的 “绿洲”,以更积极的心态拥抱未来。
(医学部学生工作部)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