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关键技术培训班在京成功举办
培训活动圆满收官,区域医疗卫生合作再上新台阶
2025年6月22日至7月6日,首届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关键技术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圆满结束,为期15天的培训活动顺利收官。本次培训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北京大学承办,获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支持。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七个东盟国家急诊医学领域的18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响应迫切需求,构建合作平台
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关键技术培训班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培训班顺应中国—东盟对于急诊急救及应急保障的迫切需求,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医疗技术合作、惠及中国和东盟地区人民健康提供重要平台。
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副主任金音子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马青变教授。培训班围绕四个核心目标展开:一是提升东盟国家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二是推动区域内急救技术标准化和救治规范;三是增强各国紧急医疗救援及应急响应能力;四是建立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合作联盟网络。
乔杰院士致辞
开幕式合影
系统培训,理论实践并重
培训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急救医疗关键技术的多个重要领域。理论培训方面,学员们深入学习了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急诊气道管理、目标温度管理技术、创伤救治技术等核心知识体系。培训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注重心肺复苏、除颤、气道管理、创伤处理等关键技能的实战训练。
在专业课程培训中,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的专家团队为学员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质量监测、除颤与心肺复苏团队协作、特殊情境下的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急救药物的应用、危重心律失常的处理、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治、体外心肺复苏实施等专业课程。
理论及实践课程学习
多元活动,拓展合作视野
除专业课程外,培训班还精心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学员们参观了天津市胸科医院,深入了解中国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和技术水平;走访国药集团,考察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成果;参访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了解国际组织在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经验。
培训班期间,学员们还参加了两项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国际复苏与急诊科学创新峰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这些活动为学员们提供了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促进了急救医学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的分享与讨论。
参观天津胸科医院、天士力博物馆、盖茨基金会、国药集团(从左上到右下)
深化合作,共建健康未来
在交流及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分享了各自国家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经验,并就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
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东盟在急救医疗技术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广泛的实践活动,培训班不仅提升了东盟国家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更为建立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合作联盟、推动区域医疗卫生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业仪式合照
未来,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深化双方在健康领域的合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升区域人民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8jrtij3NgGSNwLEexrnaA
(来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