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引领全球公共卫生发展——第三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7月3日,第三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联合承办。本届论坛以“人工智能引领全球公共卫生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和中国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及企业代表等20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公共卫生治理的创新路径与合作前景。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贾玉萍、联合国驻华协调员Siddharth Chatterjee、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Martin Taylor(线上)、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主任Chan Myae Thu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亚太处处长吴娟以及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有关代表出席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印尼加查马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北京胸科医院等知名高校及医院的院长、专家等。出席开幕式的北京大学代表还有科学研究部副部长张存群、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处长王坚成、医学部国际合作处处长孙秋丹。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主任许铭主持。
肖渊回顾了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东盟中心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东盟伙伴共建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的合作历程。未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将继续推动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持续深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成为全球卫生区域合作的典范。
肖渊致辞
詹思延指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成立两年多来成果显著,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累计百余人次的互访交流、数千人加盟的学术年会、联合开展十余项科研示范项目以及实地调研活动,为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注入了活力。在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牵头启动的“一带一路”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合作联盟于2025年6月11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开幕式上作为重要成果发布。詹思延表示,中心将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共筑区域健康防线,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詹思延致辞
贾玉萍强调,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她赞赏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在相关领域建立了常态合作机制,为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提供了技术支撑。她期待中心继续发挥作用,与东盟在传染病防控、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系统化、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探索开展更多的创新合作方式。
贾玉萍致辞
Chan Myae Thu提出,《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与中国的优先事项相契合,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及人工智能赋能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中国—东盟中心始终积极促进东盟—中国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她倡议推行人工智能技术普惠路线,将合作愿景转化为惠及地区人民健康与福祉的丰富实践与成果。
Chan Myae Thu致辞
Siddharth Chatterjee强调,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给世界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和挑战。他呼吁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合作采取行动,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形成具有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透明度、公平性,为促进卫生相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努力。
Siddharth Chatterjee致辞
Martin Taylor强调,当前公共卫生风险频发,全球卫生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更凸显了深化卫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的紧迫性。他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在抗生素耐药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等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合作,肯定了中国—东盟在数字健康领域开展的积极合作,期待北京大学、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等学术机构和平台继续运用创新技术,研究解决公众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策略和措施,为增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的科技属性做出更多贡献。
Martin Taylor线上致辞
许铭主持开幕式
在与会领导与嘉宾的共同见证下,论坛还举行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关于共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加盟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成为第13家国内合作单位。
合作签约仪式
论坛还发布了首届“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关键技术培训班”纪实视频,宣布建立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合作联盟。培训班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的重要活动,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承办。培训班旨在提升东盟国家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推动区域内急救技术标准化和救治规范,增强各国紧急医疗救援及应急响应能力,建立中国—东盟急救医疗合作联盟网络。
本届论坛设有主论坛、六个分论坛以及“中国—东盟青年”优秀论文摘要展览。主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任明辉主持。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全球卫生学院院长Kiat Ruxrungtham、印尼加查马达大学医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Yodi Mahendradhata、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杜建、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苏莉先后发表主旨演讲。Kiat Ruxrungtham探讨了RNA技术在提升全球疫苗可及与公平方面的潜力并介绍了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在该领域所做工作。YodiMahendradhata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卫生政策研究与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合作建议。杜建分享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在结核病防控方面的应用进展与发展前景。苏莉分享了广西医科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卫生教育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
任明辉主持主论坛
Kiat Ruxrungtham、杜建、Yodi Mahendradhata、苏莉发表主旨演讲(从左上至右下)
圆桌论坛由世界卫生组织前助理总干事Bernhard Schwartländer主持。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数据、战略与创新司司长Kidong Park、泰国玛希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Surintorn Kalampakorn、《柳叶刀·全球健康》高级编辑金平阅、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共同围绕“创新在保障亚太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中的作用”展开对话,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预防与监测预警、卫生资源配置与体系建设、跨境公共卫生安全与治理等问题,分享观点与建议。
圆桌讨论
Bernhard Schwartländer、Kidong Park、胡国清、Surintorn Kalampakorn、金平阅(左上至右下)
分论坛分别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监管与医疗技术发展”、“创新驱动的结核病防控”“数字技术赋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数字医疗伦理与治理”“数智妇幼健康发展”六大主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积极分享创新研究,加强交流合作。
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监管与医疗技术发展分论坛、创新驱动的结核病防控分论坛、数字技术赋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体系分论坛、人工智能赋能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分论坛、数字医疗伦理与治理分论坛、数智妇幼健康发展分论坛(从左上至右下)
“中国—东盟青年之声”论文摘要展览、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国内合作伙伴成果展览
【延伸阅读】
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的重要年度活动。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成立于2023年4月,旨在携手东盟国家的合作伙伴,建立中国—东盟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合作机制,打造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的科学研究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成为全球卫生领域区域合作的典范。中心成立以来,围绕“四个一”建设目标,建立了一套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机制,产出了一批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成果,培养了一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队伍,建设了一个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数据和人员交流平台,为助力中国—东盟双方关系提质升级,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首届和第二届论坛分别于2023年8月在贵阳、2024年6月在北京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