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心电诊断暨分级诊疗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行
2025年8月18日下午,在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海淀区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心电诊断暨分级诊疗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行。此次会议既是对一年来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入谋划。研讨会开幕式和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北方院区副院长徐昕晔,门诊部副主任、医联体办公室主任雷祎主持。
会场
领导致辞
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丽,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崔鸣、心电生理专科主任刘书旺出席并致辞。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高度评价了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心电诊断能力、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勉励中心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区域协同医疗的“海淀样板”。
马媛进行工作汇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智慧心电中心负责人马媛在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工作汇报中,回顾了中心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一年来,中心已接入31家医疗机构,完成远程心电诊断2000余例,成功预警并救治21例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的患者,建立起高效、安全、同质化的区域心电服务网络,真正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为区域居民心脏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向成员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一年来中心举办了三期远程心电培训班,共130人全程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此次会议举行了培训证书发放仪式,向参加培训的26家成员单位代表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
张茜作报告
在主题报告环节,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张茜以“分级诊疗政策下的服务模式创新”为题,阐述了当前分级诊疗政策的核心目标与实施路径。她强调,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关键在于强化基层能力与畅通协同机制。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作为信息化赋能基层的典型实践,有效弥补了基层心电专业人才不足的短板,提升了区域整体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的重要抓手。她还结合海淀区医联体建设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
刘昱圻作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刘昱圻在“远程心电诊断的发展趋势”专题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远程心电技术从模拟传输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她强调,随着5G、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应用,远程心电已从传统的静态心电图扩展到动态心电监测、远程监护和预警预测等更广阔场景。她通过多个临床案例,展示了AI辅助诊断在提高心律失常识别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方面的显著优势。未来,“云端诊断+边缘计算+终端预警”一体化的智慧心电网络构建,将为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四季青医院、上地医院、海淀医院等多家单位的临床专家和基层医务人员代表,围绕远程心电诊疗工作展开深入交流。讨论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与会代表结合一线工作实际,畅所欲言,既有经验分享,也有问题探讨,更有对未来协作的真诚建议。大家在交流中增进了理解,在对话中凝聚了共识,充分展现了区域医疗共同体团结协作、务实进取的良好风貌。
姜宇发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北部院区院长姜宇在发言中表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的成功运行是区域医疗协同的典范,不仅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也为分院区的学科建设、服务能级提升和区域影响力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高度评价两个院区在服务辖区居民、承接优质资源下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期待未来依托远程心电等智慧医疗平台,深化院区间协同联动,推动优质医疗服务向更广阔区域延伸。
朴玉粉讲话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部主任朴玉粉在总结时表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发展,携手各成员单位,共同提升区域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水平。
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将以成立一周年为契机,继续深化医联体协作,拓展智慧医疗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服务可及性与群众获得感,为建设健康海淀、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北医三院 作者: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