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李树强参加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大暑)有关情况
2025年7月23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大暑)有关情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职业病专家李树强研究员参加新闻发布会,就如何预防中暑、到高原旅游时怎样减轻高原反应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针对大暑时节户外气温比较高,如何判断是否中暑、应该怎样避免中暑等问题,李树强指出,高温高热作业环境和人体散热功能障碍都会引起中暑,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的症状,一定要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安静休息,同时补充水分和盐分。这些症状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如果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还出现了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速的情况,要赶紧用冰袋等物理降温并及时补液,如果症状继续加重,就赶紧到医院进行治疗,避免发展到重症中暑,因为重症中暑非常危险,可以危及生命,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李树强回答记者提问
高温天气外卖快递员长时间在烈日下骑行,中暑的风险是比较高的。他建议外卖快递员做到三个主动:一是主动防护,包括穿戴防晒装备,如防晒服、头盔遮阳帘、防晒面罩、太阳镜和防晒霜等。二是主动休息,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增加休息的频率和时间,一定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三是主动补水,保持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同时强调要提前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要少量多次,持续补充;优先选择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淡盐水以及果汁;最好喝常温或者微凉的水,这样容易吸收利用,不建议喝冰镇饮料,因为冰镇的饮料对胃肠道会产生刺激,不利于吸收;不要喝含有酒精和高糖的饮料,这样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
高原地区的夏季气候是较为凉爽宜人的,也是暑期旅游的热门选择,很多人担心有高原反应。李树强表示,在医学上,一般将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区认为是高原地区;但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很多人在2500米以下也可能发生类似反应。急性高原反应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甲床和口唇发绀,另外还会出现手、足和面部浮肿和麻木的症状,这些症状一般会在一两天缓解。如果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者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提示有可能发生高原肺水肿或者高原脑水肿,就要马上到医院治疗。老人和儿童是高危人群,更要格外慎重。老年人基础代谢率比较低,同时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慢阻肺等疾病,缺氧导致的头痛和乏力,与这些慢性病容易混淆,所以容易延误诊治、加重病情。儿童代谢比较旺盛,呼吸频率快、血管调节机制不成熟,所以容易发生肺水肿和脑水肿。
李树强建议如果到高原旅游,一定要做好预防。首先是进入高原前,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检查,查看有无禁忌证,比如说严重的心肺疾病,近期脑卒中、严重高血压和低血压,还有严重的贫血以及红细胞增多症等。另外,在去高原的途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在中等海拔的高原区进行过渡,每天控制上升的高度,这样可以逐步适应。再有,到达高原后,要减少活动量和强度,逐渐适应后再增加运动量。尽量不要喝酒,多吃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比如乙酰唑胺或小剂量激素,同时也可以试用抗氧化作用的红景天、人参、党参等这些药物,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