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岳伟华教授团队项目入选“首发专项”第三批十大成果

9月10日,以“智领未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创新成果发布暨启动活动在京举行,发布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4年第三批十大成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岳伟华教授团队“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化优选治疗方案的构建与推广应用”项目入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具有诊断主观化、治疗经验化、疗效个体差异显著等突出问题,且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易引发代谢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显著影响依从性和远期预后。项目组在首发专项支持下,建立中国汉族人群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完成首发未用药患者入组、规范化治疗及随访,系统开展质谱检测、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转化应用研究,并衍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杰出青年基金、首发重点攻关专项等持续资助,经10年系统探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关键发现与技术突破:项目组基于自主研发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构建国内首个三阶段多中心精神药物基因组学队列,在全基因组水平发现多个神经免疫与神经发育新易感基因,打破了长期以来由欧美主导的精神疾病基因研究格局(Nature评价:“极大推动了精神分裂症基因组研究”);发现SLC1A1、PCDH7等突触传递基因可量化预测抗精神病药物(APDs)响应,PTPRD、PEPD等代谢基因与APDs所致体重增加密切相关,基于肝药代谢酶CYP2D6基因型可推荐个体化剂量调整方案,建立多基因叠加预测模型用于临床判别“有效”与“无效”患者,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效率(Lancet Psychiatry评价: “为东亚人群精神疾病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

成果转化与应用价值:基于建立的APDs靶向基因指导治疗方案等综合干预策略,与企业合作研发抗精神病药精准用药检测产品。通过检测关键基因位点,可提前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指导临床快速选择最佳药物和剂量,临床应用超5万人次,使患者用药有效率提升20%,并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建议已被用于国内精神科临床路径及指南修订提议中。

第三方评价与行业影响:研究成果在Nature Genetics、Lancet Psychiatry、Molecular Psychiatry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被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部分成果被Nature、Lancet Psychiatry发表述评专题推荐,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岳伟华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两度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2022)。

综上,本成果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药物疗效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形成了系统化、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产品模式,推动我国精神疾病诊疗从经验化走向精准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临床与产业价值。

(北大六院党院办)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