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逆转“肝危”!北大首钢医院“人工肝”为 64 岁患者续上生命温度

近日,北大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凭借新开展的杂合式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挽救一名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并发急性肝衰竭的危重患者,不仅彰显了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的硬实力,更填补了区域内相关治疗空白。

64岁的马先生此前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淋巴瘤Ⅲa级Ⅵ期,淋巴瘤结外侵全身多处器官组织,先后辗转多家医院进行多次化疗,却不幸发生药物性多器官损伤,肝功能损伤尤为严重。转入北大首钢医院血液淋巴瘤内科时,他已出现皮肤黏膜黄疸、全身瘀点瘀斑,胃管引流液呈咖啡色,谷丙转氨酶(正常值9—50U/L)、谷草转氨酶(正常值15-40U/L)均飙升至770U/L以上,总胆红素达 44.6umol/l(正常值0-23μmol/L),直接胆红素28.4umol/l(正常值1.7-7μmol/L);凝血功能更是严重紊乱,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22.4秒(正常值11—14秒),凝血酶原活动度仅42%(正常值80—120%),身体状况岌岌可危。

保守治疗期间,马先生的血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指标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继续往上冲,一路窜到169.7umol/l和132.2umol/l,意识逐渐模糊并出现谵妄,最终被确诊为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还有希望吗?”家属攥着诊断书,手不停发抖,一遍遍向医生询问。

“患者情况危急,必须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血液淋巴瘤内科副主任王明迪在安抚患者家属的同时,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多学科协作(MDT),邀请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周莉教授、院内感染性疾病科宁武主任与ICU秦龙主任共同会诊。

讨论病例

此时,患者的肝脏正经历一场“功能危机”,高胆红素血症、肝性脑病,凝血系统也如同失灵的“止血闸门”出现明显障碍,好在目前患者的血液循环仍维持着稳定节奏,体内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也尚未出现大幅紊乱,这为治疗争取了关键窗口。经过专家团队的细致研判,决定采用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杂合式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方案,一套个体化的“血液净化组合拳”应运而生——双重血浆置换(DFPP)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秦龙主任介绍,DPMAS就像一位精准的“血液清道夫”,它搭载的胆红素和炎症介质吸附树脂,好比布满“吸附磁铁”的滤网,对血液中那些会抑制白细胞活性、阻碍肝细胞再生的毒性杂质,以及胆红素、芳香族氨基酸、酚类、短链脂肪酸等代谢垃圾,都能高效抓取清除;而DFPP 更像一套“血浆更新系统”,它通过膜式分离技术,把患者体内“浑浊受损”的血浆分离出去,再精准补充新鲜冷冻血浆、人血白蛋白等“营养储备液”,让白蛋白、凝血因子这些“必需养料”,帮肝脏分担部分功能负担。

接到会诊方案的那一刻,ICU里的灯光似乎都染上了一层希望的暖意。在秦龙主任组织下,ICU医护团队轮班守在仪器旁,精准实施人工肝治疗,共同陪着马先生闯关:连续3次DFPP治疗,每次1000ml的新鲜血浆顺着管路缓缓流入马先生体内,4-5升带着毒素的血浆被悄悄“换走”;同时配合1次长达3小时的 DPMAS 治疗,靶向吸附胆红素及炎症介质,给受损的肝脏腾出修复时间。它们没有温度,却在医护的操作下,给马先生的生命续上了温度。

置换血浆

家属没想到,这台“人工肝”会成为全家的救命稻草。短短4天,生命奇迹悄然发生。马先生那些吓人的指标终于“低头”了,谷丙转氨酶降至52U/L,总胆红素降至97.2umol/l;凝血功能“归队”,凝血酶原活动度提升至104.5%。马先生意识清晰如初,谵妄症状消失,皮肤黏膜及胃肠道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脸上终于有了血色。当守在 ICU 外的家属接到马先生病情好转的消息,当场感动不已。

“以前区域内急性肝衰竭患者要辗转外区进行治疗,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原因很多人错过了治疗机会。现在这台‘人工肝’扎根在这里,就像在京西地区竖起了一座生命灯塔,让家门口的患者不用再奔波了”。秦龙主任说。

查房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