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医学部关工委组织师生赴山西大同开展专题培训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关工委组织老专家和青年师生代表30余人,于11月7日至9日赴山西省大同市开展“感悟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专题培训。师生们怀揣敬仰之心,走进塞外古都,在千年石窟的历史回响与抗战遗址的精神洗礼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凝聚奋进担当力量。

在武州山南麓,师生们详细了解云岗石窟背后的历史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云冈石窟是5至6世纪佛教石窟艺术巅峰之作,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45个主要洞窟、5.1万余尊石雕造像。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有学员表示,站在这些见证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与艺术文化交融的石窟前,这种源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华民族在时代激流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根基。

在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师生们依次参观各个展区,从记载掠夺计划的文献,到矿工使用的破旧工具,再到煤峪口万人坑遗址出土的骸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沉重记忆。在遇难矿工纪念碑前,师生们手捧菊花缓步上前,郑重献花,以此寄托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思。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们神情凝重,不时驻足凝视,认真聆听讲解,现场氛围庄严肃穆。有学员表示,馆里的每一件实物都还原着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暴,是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伤痛。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以先辈为榜样,铭记历史,扛起时代重任,努力奋斗!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师生们驻足凝视各个展厅中摆放的战士遗物与战利品,认真阅读展览墙上的图片、文字和数据,仔细聆听当年八路军115师在灵丘县平型关东侧一带设伏大捷背后的战略部署与英雄事迹,真切感受八路军战士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深刻体会平型关大捷鼓舞全国抗战信心、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声威的重要意义。有学员表示,在纪念馆内仿佛听到了先辈们以血肉之躯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呐喊,看到了民族觉醒的磅礴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要铭记这段血与火的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将爱国情、强国志化为报国行,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专题培训,老同志与青年学生同行同学。在共同认真听取现场教学讲解的同时,也为师生搭建了深刻交流的平台。在培训学习间隙,老专家们为青年学生讲述北医历史故事、分享自身医者经历,解答青年学生成长困惑;在整个培训途中,青年师生时刻关照老同志们安全、礼让和帮助老同志们出行。“厚道”精神薪火相传,“双关”格局处处体现。

【延伸阅读】

部分学员学习体会摘要

作为医学部25级博士新生,我能参加本次活动深感荣幸,诚挚感谢关工委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三天行程把“文明之厚度—民族之苦难—胜利之来之不易”连成了一条清晰的学习线,让我更具体地理解了爱国与奋斗的含义。云冈石窟让我在千年工程中看到长期主义、分工协作与工艺极限,对中华文明心生敬畏;在万人坑遗址前,累累白骨无声诉说着民族苦难,警示和平来之不易,吾辈需自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八路军以血肉之躯破“不可战胜”神话的壮举,让我看到中国人面对强敌时不屈不挠的民族韧性与集体意志。作为基础医学院学生,我深知建设强大中国不在口号,而体现在实验室里对疾病的攻坚、对实验与数据背后的每一次求证。未来,我将以医学报国为己任,把课题对准人民健康需求,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专业之力!

基础医学院学生 彭钰豪

步入云冈石窟,那穿越千年的石刻艺术令我震撼。这种源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正是我们民族在时代激流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根基。在大同万人坑纪念馆,沉重的历史压得我几乎窒息。那层层叠叠的白骨,无声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却也无声地彰显着中华民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不屈脊梁。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则让我领略了英雄精神的万丈光芒,看到了他们以劣势装备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英勇身姿。这次红色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的根基,英雄精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抗战精神则是我们面对一切挑战的力量源泉。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传承这份红色基因,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昂扬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公共卫生学院关工委 樊蕊

此次大同培训学习,令我深受触动。通过实地观摩与专家讲解,我深切领略到大同那沉厚的历史底蕴与转型发展中迸发的蓬勃生机。在云冈石窟,千年凿刻的佛像静静诉说中华文明的恢弘与绵长;在万人坑遗址,累累遗骸无声却有力地镌刻着民族苦难,更坚定了吾辈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决心;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革命先辈的英勇身姿与不屈气概,犹在眼前激荡心灵。此番学习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促使我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将把此行所感所悟,转化为今后学习与实践中的自觉行动,努力展现一名新时代北大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

医学人文学院学生 陈岩

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收获颇丰。走进云冈石窟,感受着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石窟里的一尊尊佛像,庄严灵动,是艺术与信仰的载体,感受佛教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交融,感受历史和文明的传承,让人震撼与敬畏,也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前往大同万人坑遗址和平型关纪念馆,每一件实物都还原着侵略者的残暴,是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伤痛。悼念逝去的人们,时刻提醒自己当今的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铭记历史,扛起时代重任,努力奋斗!

第三医院学生 王心锐

踏上大同这片英雄的土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辉煌战史与煤矿万人坑遗址的沉痛记忆,给我以深刻的灵魂震撼。在平型关,我仿佛听到了先辈们以血肉之躯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呐喊,看到了民族觉醒的磅礴力量;在“万人坑”前,那累累白骨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残暴,让我深切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次红色学习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加懂得今日和平与繁荣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必将铭记这段血与火的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将爱国情、强国志化为报国行,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肿瘤医院学生 丁麦

短短三天的山西大同之行,我们从云冈石窟启程,触摸北魏的恢弘气度与佛教文化的深度交融,读懂文明传承中“匠心不朽”的重量;走进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凝视历史留下的“铁证”,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过往;探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回望战士们英勇抗敌、首战告捷的壮阔战绩,更懂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这场“感悟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双重洗礼,既让我们触摸到千年古都的文化根脉,更让我们延续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第六医院关工委 吕博雅

与前辈们同行,感受云冈石窟千年艺术之震撼,平型关大捷民族精神之昂扬,大同万人坑历史之沉痛。这一路,是文明、血性与苦难的深刻交织,更觉和平珍贵、使命在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口腔医院学生 闫长青

本次北大医学部关工委组织的大同培训之行,让我收获满满:从云冈石窟的千年石刻里触摸到文化传承的厚重,在万人坑遗址前痛感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珍贵,又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读懂先辈们以热血护国的赤诚。作为医学生,这些经历让我更懂“责任”二字——既要有守护文化的温情,更要有护佑生命、担当使命的决心,未来会带着这份感悟在医学道路上更坚定前行。

北京医院学生 李颖

(离退休工作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