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届临床医疗奖】潘韶霞:爱我所学,学以致用

  Q1:您为何选择从医?为何选择现在的临床领域?

  A:我选择从医是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

  我的父母一直认为:医生是一个崇高而受人尊敬的职业。在潜移默化中,从孩提时代,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就充满了向往。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建在我住的街道的拐角,那栋爬满了爬山虎的大楼,里面忙碌的医生护士让我倍感亲切,高考时坚定地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

  口腔修复领域是口腔医学中一个独具魅力的专业。

  随着近十余年技术材料的快速发展,口腔修复的理念、思路、方法、材料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北大口腔医院修复科,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些变化。

  从系统美学分析方法的建立,数字化技术的不断精确完善和广泛应用,微创理念的深入发展,种植技术的普及,咬合设计精细化操作以及放大镜、显微镜的全面推广,使得修复专业的临床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的特色专业领域是针对无牙颌人群的修复治疗,无牙颌人群是全口牙列缺失的群体,其修复则不但要恢复患者缺失的软硬组织,而且要恢复其功能和美学外观。

  我们的工作就像建筑师或者系统架构师,必须“谋定而后动”,要熟练掌握并全面应用上面提到的理念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口腔种植技术的普及使得无牙颌患者的修复治疗进入了确定性的时代,系统美学设计和咬合设计确保了无牙颌修复体在功能和美学上的日臻完善,CAD/CAM技术在修复体尤其是大型复杂全口重建修复体制作中具有明显优势,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技工加工方法。

  对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不断创新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对于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还需要大量临床实践的检验和对细节的探索,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因此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吸引着我不断探索。

  

  Q2:您认为“医生”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职业?“医生”与“病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A:我认为,医生是一个崇高而应受到尊敬的职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个人品格、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作为一个医生,在专业上的自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应具有良好的自律性,把对新知识的追求贯穿人生始终。

  作为一个医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好奇的双眼,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三者的融合才能确保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勤于思考,不断创新。

  同时,作为一个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还应保证足够多的临床时间,只有经过大量病例的积累和实践,才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升华出新技术新疗法,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医生还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强大的同理心,这样才能充分感知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感受,一个医生应该首先是一个温暖的人,是一个懂得关爱的人,并且也应是一个情绪稳定心理强大的“伙伴”。

  我认为,“医生”与“病人”是伙伴关系,医生帮助患者寻找病因,分析现状,提供现有条件下最佳的解决方案,并且判断预后,医生对患者起着帮助、指引、扶持的作用,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借助药物、手术、器械、和自身的修复能力以及精神力量,力求战胜疾病,获得康复。“医生”与“病人”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应该精诚合作,并肩前行。

  “Primum non nocere”——“第一要义,不要伤害”这句拉丁文的起源虽不可考,但其含义应该深入我们每位医师的内心。

  

  Q3:您有哪些创新医疗技术的实践?

  A: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工作期间,在我院新技术新疗法基金支持下,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一系列临床新技术新疗法项目,包括种植覆盖义齿的推广应用,种植上部各类附着体的临床疗效评价,小直径种植体覆盖义齿,以及无牙颌数字化全口义齿等内容。

  在临床实践中还开展了无牙颌种植固定义齿的临床疗效观察,牙周病牙列缺失患者的跨学科联合治疗,以及生物功能性义齿系统的应用等项目,这些无牙颌患者的修复理念和方法的改进,在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修复效果和满意度。

  同时,我还带领无牙颌全口修复教学组举办多届新技术学习班,推广上述新技术新疗法在全国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Q4:在现今的医疗环境、社会环境中,该如何保持“初心”?

  A:当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医疗环境也不容乐观。想保持“初心”,我是从以下几点来看待的。

  首先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专业,一直能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这是难能可贵的职业体验,是使我保持工作热情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努力创造健康的小环境,通过不断思考、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增强预见性和辨识力,是保证临床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一名知识分子,应该增强自身人文修养,除专业书籍的阅读外,多涉猎一些人文历史类的书籍,多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自省,是保持心灵宁静最佳手段,也是应对浮躁的良药。

  

  人物简介:

  潘韶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口腔修复学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留院从事口腔修复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临床特长为:牙齿美学修复,牙体缺损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常规以及疑难的全口义齿和覆盖义齿修复,各种附着体应用修复。研究方向为无牙颌患者的种植覆盖义齿修复临床评价,各类附着体的应用比较,引导组织再生膜相关研究等。

(来源《北医人》杂志第64期)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