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张岱:心中最帅的“大叔”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是我校加强师德建设、推动导师队伍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0年起,该评选活动隔年开展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2016年2月至6月,医学部开展了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院系研究生初评、对候选导师多形式宣传、研究生网络投票、医学部研究生代表差额评选、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审委员会审议及公示六个主要阶段。共十位导师被同学们正式推选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
【教授简介】张岱,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神疾病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他以身作则,通过医生的角色,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通过导师的角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吾谈吾师】
记我的导师张岱教授
虽不愿承认,但时光荏苒,距离初次见到我的导师张岱教授已有六年。时间没有让记忆褪色,反而将其渲染,定格在我青春的回忆里。很多话装在心里早就想说,怎奈张老师是极低调谦虚之人,讲究多做少说,很多“甜言蜜语”都无缘提起。感谢“良师益友”征文给我机会,将记忆调取,将回忆梳理……
让我念念不忘的初见,发生在六年前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生入学典礼上:张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穿着黑色的T恤,一束夏日的阳光打在他身上。我的内心戏是:这位导师好像知名导演啊。事实证明了我的眼光:张老师在所里果然素有“张导”的美誉。
认真的人更帅。张老师对科研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作为一名临床型研究生,刚开始接触科研,难免感觉千头万绪,虽有万千热情却又不知从何做起。此时,既是科学家、教授,又是主任医师的张老师的指导,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针对科研思路的提出、研究路线的制定、论文写作、答辩等等大事件,张老师都会主动与我讨论,给予指导,亲自督促进度,让心疼导师繁忙的我感动不已。作为导师,张老师还为我们与国际国内知名机构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多机会;在与美国Lieber脑发育研究所的老师及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中,我的视野得以拓宽,科研思维也得以进化。
张老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深受患者信任、爱戴的好医生。他的很多病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追随”其多年的老病人,其中很多人多年来只看张老师一个大夫,定期门诊复诊,病情平稳,诊室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对了,这些患者总不忘带些牛肉干之类的特产,最后都便宜了我们这些学生。
帅导演也不乏温情,张老师对学生的生活同样充满关怀。中秋节时,他请没有回家的学生吃自助,席间讲起“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欢笑中忘记乡愁;国庆时,他请学生去家里聚餐,大家在一起分工洗菜、烹饪,既调节了紧张的科研生活,又加深了大家的感情,磨合了团队合作。每年学生毕业,大家一起聚餐时,张老师会与大家同乐,跟大家一起唱KTV;张老师唱起那个年代的保留曲目,可是非常有腔调的。
一位导师,在科研中给予方向,让你在纷繁之中不忘沉心;在临床工作中给予指导,让你在举棋不定时能够安心;在做人上给予榜样,让你在思考中得以静心;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让你在想家时感到暖心。他远观时坚毅中略带一点严肃,走近时又无比和蔼可亲。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老师了。
【寄语恩师】
求学生涯已经成为往事,回忆起来仍然感动于张老师的教诲。张老师不仅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更具备开阔的眼界及攻克科学难题的决心。我有过迷惘,和老师有过分歧,也偶尔受到批评,但收获的是科研能力,临床能力及踏实、认真的人生态度。
祝福老师能够在科研上取得更多的成就,再上一层楼;能够培养更多的科研型人才以及临床大夫,桃李满天下;能解决更多临床问题,在个体化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造福病人。
(作者: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生姜思思 研究生院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