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苏向前:医者仁心向志成 师者胸怀前无境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是我校加强师德建设、推动导师队伍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0年起,该评选活动隔年开展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2016年2月至6月,医学部开展了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院系研究生初评、对候选导师多形式宣传、研究生网络投票、医学部研究生代表差额评选、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审委员会审议及公示六个主要阶段。共十位导师被同学们正式推选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
【教授简介】苏向前,临床肿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胃肠肿瘤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是国内著名的胃肠外科学专家。他亦医亦师,亦师亦友,坚持教育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从能力到品性的教育,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在意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
【吾谈吾师】
记我的导师苏向前教授
荏苒时光,不觉已师从苏老师四年有余,初次相见于手术室电梯口,他匆匆赶去手术室抢救病人,很抱歉的让我先等他,匆忙的脚步却异常坚毅的目光,强大的气场却不失亲切的语气,这就是我想要成为的那种外科大家的风范。
众学生之初印象
早在读研究生之前就听闻一则故事。某博士生毕业开题去办公室找他的导师签字,导师看着站在办公室的博士生,问他你是谁,找我干什么。此师兄很无奈地回答老师,我是您的研究生啊。初闻此事,不禁大笑,但是细细想来,这也是诸多学生所担心的,和导师交流过少,导师太忙、顾不及了解学生。然而,身在苏老师门下,这完全是没必要的担心。他时常在组会之后如数家珍般回忆我们的很多成长细节,丝毫不会怪罪邢师兄初次见面认不出自己,也一直为初次见面陈师姐给他送的半斤香蕉而感动不已。他记得我初次上手术台的恐慌,也一直念叨着我的进步。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在他嘴里有专属的爱称,每次喊起来都让我们倍感亲切。
此谓良师
苏老师的拼搏史也是一部励志史。他三十多岁来到北京,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后来居上,于2009年成立了全国肿瘤专科医院中的第一个微创外科,同时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带领科室每年完成的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例数居北京首位。在他眼里,医生,和千万个职业一样,支撑着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医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是最接近生命的人。苏老师曾说:“遭遇癌症,是人们不愿面对的事情。人们习惯于生命的馈赠,却少有人被教会如何正视疾病。”所以,他一直致力于言传身教,努力在繁忙的门诊以及病房查房中传授年轻医生如何沟通,教会患者如何面对。他从不简单的给患者一个结论,或一些数据,而是让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做出一个选择,然后问患者为什么,他就是要让患者深刻理解并正视自己的疾病。毫无疑问,通常这样劳心费神的琐事理应由年轻大夫去完成,而苏老师总是毫不厌倦的把不同的方案利弊反复交代给患者及家属。起初我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苏老师如此之忙却又对每个患者如此之心细,直到他向我们道出了原委:“美国留学的时候,我的导师是肿瘤中心主任,犹太人,有一次他谈起来一个学生家里的一个亲人患了癌症以后,请求导师给他帮助。在诉说的过程中,他情不自禁就掉眼泪。我能够感受到,他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对病人的同情。我觉得我们每个医者,应该具备这样的心境,对我们来说每个病人只是你医治的患者中成千上万分之一,但对于他的家庭,这个病人就是全部。” 苏老师是一位很立体丰富的医生,管理医院他井井有条,事无巨细;治病救人他仁心仁术,细致入微。他更愿意溯源人最本质的东西。“我觉得我天生就是一个做医生的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我哪天会因为不喜欢做医生而去做别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付出那么多的情形下,我还能够感受到它的快乐。”21世纪初期,当时国内对于腹腔镜的认知度还是处于一种很初级的阶段,都觉得腹腔镜能做手术吗,肚子上打几个眼能操作吗?苏老师却在质疑声中不断前进着,他用实干证明患者应该享受到最好的治疗方式。从2001年在香港学习腹腔镜开始,到不断去国外进修,邀请专家,组建团队,执着的他在2009年做了一件轰动整个中国外科界的事情——组建了中国肿瘤专科医院的第一个胃肠肿瘤微创外科。之所以在中国的外科界引起很大的轰动,是因为常规的手术在治疗良性疾病方面尚且面临着很多挑战,那么在肿瘤专科医院用这样的技术,能否顺利的开展下去?当时外科出身的苏老师就敏锐地意识到,利用腹腔镜来完成胃肠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更能保护病人的利益,把伤害降到最低。从成功完成肿瘤医院第一例腹腔镜的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到现在成立七年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胃肠肿瘤微创外科,苏老师实现了他对患者的承诺,可这背后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说“也许这就是我的性格,他们讲我是天蝎,做事很执着,就是咬住一个东西不放,可能有这样的‘先天不足’,也可能就是比较单一地固执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如今,曾经不被人看好的小科室成长为院内特色专科。7年来,60后的苏老师带领着80后为主的学生们用心经营着国内影响力日渐壮大的科室。
谓之益友
如果真要给苏老师与我们学生的关系定一个标签的话,那就是“亦师亦友”。他并非高高在上的院领导,而是与我们打成一片的大家长。如果非要用接地气的话来形容,那他就是导师界的段子手。组会之际,查房之余,他总能将一个个枯燥的大道理讲成有趣的段子,谈笑间渐渐消除了导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让查房与组会不再可怕。第一次参加科室组会时,我面对还不熟悉的老师以及师兄师姐,一脸怯怯看着他们汇报文献,躲在角落里。苏老师看出来了第一次参加组会胆怯的我,点评的时候朝着我乐呵呵的说:“还有两个月就到新年了,来年大家一定都有新的目标。比如你师姐,来年目标是发个大文章;比如你师兄,来年目标可能是学会新手术;比如你,来年目标就是找漂亮女朋友。”大家哈哈大笑的同时,也瞬间消除了距离感。诸如此事,后续甚多,苏老师总能不经意间利用幽默的语言消除他与学生间的陌生感,就像他一直试图证明的那样,导师与学生之间,威严不同于害怕,尊重不等于距离。
每当节假日,苏老师总喜欢将没有回家的学生们召集到自己家做客。他和师母每次都会准备好满满一桌的美味,那种温馨,让我们感到他就是将我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而每次饭菜全部上桌后,他总借口离开家,让师母陪着我们在家里玩闹,最初就是单纯的以为老师太忙了,后来师母才和我们吐露实情:苏老师怕他在场,我们学生在饭桌上吃得不自在,玩得有顾虑,所以每次都悄悄借口忙,当我们在他家吃饭的时候,自己却躲到办公室,等到我们疯闹完再回家。听闻师母说出缘由,我们更相信那个平时威严的导师一直在细心地呵护、照顾着我们。
苏老师很时尚,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了和我们年轻人打成一片,为了了解我们的世界,他必须紧跟时尚。这不,当某娱乐节目开始兴起撕名牌游戏热潮的时候,苏老师果断地喊上所有的学生,在下班后去公园开始了撕名牌对抗。大家一起游戏的时候,他像个孩子般投入,为了我们不顾虑,一开始就提出谁先赢了有奖励,于是面对一哄而上的我们,苏老师又像个无助的人,任由一群学生“欺负”,此时哪里还会有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游戏之余,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那一份为了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真诚。
此谓之良师益友
从个体的呱呱坠地到人生谢幕,医生都是最接近生命的人,对于苏老师而言,他珍视每一个生命的重量,尊重每一份人性的光芒。
从学生初入学海到毕业工作,老师都是最紧密联系学生的人,对于苏老师来说,他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在意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
亦医亦师,亦师亦友,苏老师包容我们的任性,包容我们的瑕疵,他在我们退缩的时候鼓励我们,在我们受挫的时候保护我们,对我们如对自己孩子般关爱与喜爱,让我们甚感温暖。有此良师益友,求学生涯之大幸。
【寄语恩师】
敬爱的苏老师,从我们入校那天起,从我们来到您的门下后,您便用谆谆教诲和慈祥的目光关爱着我们。您为我们这些“小调皮”呕心沥血;您把知识的种子散尽我们心田;您用父爱般的伟大保护着您的每一个“孩子”。谢谢您!
(作者:临床肿瘤学院肿瘤学硕士生王建研究生院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