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姚树坤:瑶树琼花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是我校加强师德建设、推动导师队伍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0年起,该评选活动隔年开展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2016年2月至6月,医学部开展了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院系研究生初评、对候选导师多形式宣传、研究生网络投票、医学部研究生代表差额评选、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审委员会审议及公示六个主要阶段。共十位导师被同学们正式推选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

  【教授简介】姚树坤,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诊疗工作30余年,擅长慢性肝病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治。他注重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和文化传承,在教学工作中诲人不倦,在行医过程中妙手丹心,是学生学习与工作中的启蒙者,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吾谈吾师】

  记我的导师姚树坤教授

  高大魁梧的身影,和蔼可亲的笑容,是我对导师姚树坤教授的第一印象。如今师从姚老师学习已近两年,回忆两年来的点点滴滴,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与感动,感恩于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动于老师的默默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待教学,姚老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人。由于身兼数职,学生众多,姚老师平日里自然十分忙碌,有时在诊室里诊疗病人,有时穿梭于医院甚至是市内参加各种会议,亦有时伏案到凌晨。即便如此,每周四下午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组会上,与我们交流近期的学习与收获,解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不解,并指导我们尽快高效地开展下一步工作。我们做读书汇报的时候,姚老师比任何人都听得认真。“打断一下,这个单词你翻译得准确吗?大家一起确认下”、“这个图表是如何得到的?原文调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等等,都是组会上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为的是培养我们严谨的科研素质。这个时候,我们敬他。

  姚老师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恰恰相反,我们眼中的他总是笑容可掬。每次开组会时老师都会带来他出差时购买的可口的小点心与我们分享,兴致来了还会给我们讲解这些吃食背后的文化,我不禁多次在心里嘀咕:大江南北,古往今来,老师究竟是怎样做到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还能沉淀下这些文化的呢?姚老师不仅精于西方医学,同样擅长祖国传统医学,因此对于养生、保健、治未病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也是因为如此,他像一位家长,不厌其烦的叮嘱我们注意不要过度操劳,要学会减压保持良好的心态……宛如一位慈祥的父亲,这个时候,我们爱他。

  “银针凭妙手,白衣秉丹心”,姚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诲人不倦,在行医过程中妙手丹心。

  几个月前,姚老师主讲过某知名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录制节目之前他曾反复推辞,我们不解:做节目既可以宣传科普知识,又可以增加医院和科室的影响力,何乐而不为呢?老师却说道:我一个人精力有限,可能无法做到全面检查每一个因看了节目前来就诊的病人,我不忍心让那些千里迢迢来求医的人失望而归。听完这番话,我们才明白老师的苦心。跟随老师出门诊的时候,不止一次有病人对着我们说,姚大夫是真切地在为我们病人着想!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个患者复诊的时候,拿着小半张纸条念了自己最近的症状表现,老师除给出恰当的治疗外,更强调了生活方式需改变,心情如何调整等,关怀之情溢于言表。这位患者由衷感谢说:自从看姚大夫以来,自己的病症从好几张A4纸说不完,到现在的小半张纸条能详尽。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里讲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姚老师曾反复跟我们灌输“大医精诚”的理念,而自己也以身作则实践着这个信仰。这个时候,我们信他。

  姚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习与工作中的启蒙者,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他曾经跟我们分享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教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可他仍然会抓住一切机会“浪费”宝贵的时间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不管在组会上还是讲座上,甚至是凌晨时分的微信群里……即使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受益,但只要一个人可能有所感悟从而少走了弯路,那这时间他也花得心甘情愿。“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有良师如此,我们何不奋发?

  传说瑶树是一种玉白色的仙树,必定是饱经风霜而得道,坚韧不拔而常青,就像我们的姚老师。而我们便是老师脊背上的花朵,汲取其精华,经历风雨,在姚老师的滋润与庇护下,魅力绽放!

  【寄语恩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的无私奉献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有您的精心培育,才有我们的茁壮成长。大恩不言谢,深恩几于仇。学生借此机会感谢您的知遇之恩,也会努力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将师门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硕士生李彦敏、李海龙、任维 研究生院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