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之一百零五】ICU里的临时“妈妈”

【中国梦征文之一百零五】ICU里的临时“妈妈”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自20134月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以来,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近300篇投稿。其中,有的来自医护人员,有的来自教师学生,有的来自管理人员,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与行动。北医新闻网特开辟《我的中国梦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还将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以使北医师生对“中国梦”内涵的学习和探讨不断深入,敬请垂注

        我工作在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大多为早产儿。与其他重症监护病房不同的是,这些脆弱的小生命一出生,就进入了一段艰难的开始。住院少则七八天、多则几个月,甚至半年。直到他们的生命体征,达到足月儿的正常指标,才能出院回家。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是这些脆弱生命的守护者,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去呵护每一个幼小的生命。看着这些手掌大的孩子在暖箱中一天天长大,使他们摆脱病痛的折磨、亦或是让他们温暖的离开。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作为一个“妈妈”最简单、最真挚的梦想!

       NICU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住进NICU的患儿所有的治疗、护理、喂养、擦拭身体、大小便等生活照料全是由ICU护士来完成。两个小时喂奶一次,三个小时换一次尿裤。由于孩子的皮肤娇嫩,要及时清理排泄物,肠梗阻术后的患儿有时3分钟就要清理一次。但看着孩子逐渐红润的脸盘和完整的皮肤,我们依然觉得我们辛苦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辛勤工作换来了孩子的健康,使他们能够一天天摆脱病痛的折磨,我们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提起死人,你说怕,我相信。老实说,我也怕。可是NICU的护士却是女人常有男人胆。记得我刚来到NICU病房时看到护士长在为一名患儿做尸体料理,她为患儿打来一盆温水,轻轻的擦拭全身,温柔的跟孩子说“宝贝乖,咱们洗干净”。虽然孩子已经再也听不到我们的呼唤,但是我们依然要让他感受到最后一丝温暖。当完成整个尸体料理过程后,我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们的梦想就像每个妈妈一样,虽然我们无法挽留,但依然希望能够给予他最后一丝温暖,不让他冰冷的离开。

       NICU的工作是繁忙且辛苦的,但大家始终无怨无悔地奋战在与死神搏斗的第一线。因为大家都是怀揣着“中国梦”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每个人的天职!宁宁,今年28岁,怀有8个月的身孕,那天他接受了一名胎龄只有33周的早产儿,虽然她行动有些笨拙,上下不方便,但她还是蹲下给孩子洗澡,清洗、称重后,将患儿放入保温箱中并给予心电监护,此时患儿氧饱和度出现异常,为75%,初步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症。宁宁紧急进行处理,刺激足底、吸痰、吸氧、测血糖、建立静脉通路,为了平稳孩子的病情,又推来了呼吸机,经过紧张的抢救工作后,孩子的生命体征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而宁宁此时也已站了两个小时。但看着孩子逐渐红润的小脸儿,和监护仪上逐渐正常的数值,她欣慰的笑了。旁边有人说:“你自己都是大熊猫了,怎么还这么拼命呀?”宁宁摸了摸自己圆滚滚的肚子说,我也是一位妈妈,如果此刻站在外面的人是我,我肯定着急死了,我也希望里面的大夫、护士能拼了命的去救我的孩子!我现在这点儿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NICU里病人多时,护士经常加班加点。把生病的老人留给丈夫,把没人带的孩子反锁在家里是家常便饭。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身上担着性命相托的重大责任去面对每天的开始和结束,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任劳任怨地工作着。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出院时一家人幸福开心的笑脸,我们也会全力让每一个离开的孩子能感受到最后一丝温暖。这只是为了我们的职责所在,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做出的都是平凡的奉献,铸就的却是大大的辉煌。这辉煌,就是我们朴实、真挚的中国梦,我们也会为这个梦想继续前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张凡)

编辑:玉洁